浙江是越国故地,古越先民在这里创造了独特的越文化,留下了卧薪尝胆、西施浣纱等众多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。澎湃新闻从浙江省博物馆获悉,为庆祝浙江省博物馆建馆90周年,其精心策划的“越王时代——吴越楚文物精粹”大展将于6月6日开幕。展览以越文化为主线,展示春秋战国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三个最有影响力的诸侯霸主吴、越、楚之间相互征伐、文化融合的历史片段。
百越,泛指我们东南和南部地区众多的民族。其中的於越是世居在江、浙一带的土著,是百越部族中最古老、最发达的一支,活动范围在今浙江的杭嘉湖平原、宁绍平原和金衢丘陵地带。他们依水而居,渔猎农耕,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越地文化,并建立了越国,而越王句践更是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传奇霸主。
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导致於越先民形成了与中原人相异的生活习性,其主要特征为断发文身、习水便舟、饭稻羹鱼、鸟龙(蛇)崇拜,同时流行着与华夏语系不同的地域语言和文字,称之为古越语和鸟虫书。
铜缶为盛酒(水)器,从春秋中期到战国晚期一直沿用。该缶器身腹部的主体装饰纹饰为四组羽人竞渡纹,纹饰下部以弧形边框线代表舟,上刻划竞技状头戴羽冠的人物形象,是骆越文化的青铜器代表作。
古越人生活在湿热的湖沼河网间,为了便于在潮湿多水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,他们将额前及两鬓的头发剪短,这就是所谓的断发。所谓文身,就是锥刺和刻划几何纹于其身,且用丹青染色以为纹。其目的一为装饰美观,二为图腾信仰,认为如此便能避免水中蛇虫猛兽的伤害。
尊为酒器。口沿饰一周首突起,身尾卧伏于器壁上的蛇纹,多作两头相对,其中一处三头相对,是目前仅见的一件口沿处作如此装饰的尊。其中的蛇纹,身、尾变化不大。古代越人的产品,反映出扬越人的蛇崇拜。